宏偉藍圖已繪就,砥礪奮進正當時!
中國共產黨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十二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建議》描繪了寧夏未來發展藍圖,明確前進方向和奮斗目標,對于動員和激勵全區上下開啟新征程、戰勝新挑戰、實現新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2035
眺望15年
全區上下要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定不移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統一思想、統攬全局、統領發展,堅持在黨中央工作大局中找準定位、在現代化建設大勢中明確方位,把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轉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生動實踐和奮斗目標,確保到2035年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經濟繁榮實現大跨越,年均經濟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經濟總量比2020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趕上全國平均水平,區域協調發展水平、城鄉融合發展能力走在西部地區前列。
——民族團結實現大進步,建成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宗教關系和順健康,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基本實現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寧夏、平安寧夏。
——環境優美實現大改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全國領先,萬元GDP能耗水平位居西部地區前列,“塞上江南”天藍、地綠、水美,寧夏在全國的生態節點、生態屏障、生態通道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凸顯。
——人民富裕實現大提升,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各級各類教育普及程度達到全國中上水平,人均預期壽命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社會保障待遇水平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水平走在全國前列,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
“十四五”
展望5年
數說·目標
● 3.5萬元以上
“十四五”時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發展實現同步增長、達到3.5萬元以上,收入水平走在西北地區前列。
● 20%
“十四五”時期,森林覆蓋率達到20%,單位GDP用水量、煤炭消耗、電力消耗、建設用地面積下降15%,黃河干流斷面水質保持Ⅱ類進Ⅱ類出,環境空氣質量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 “五個堅持”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五個堅持”原則。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
● 30年
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政策,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推動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
● “六個明顯”
“十四五”時期我區將努力實現“六個明顯”目標。經濟實力明顯提升、改革開放明顯突破、社會文明明顯進步、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民生水平明顯提高、治理效能明顯增強。
擔當·使命
奮力擔當時代新使命,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忠誠擔當時代新使命,積極服務國家大戰略,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作為政治任務、時代使命,堅持以先行區建設統領美麗新寧夏建設、引領全區現代化建設,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在黃河流域率先走出一條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文明發展道路。
把握戰略定位。著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協同性,立足寧夏全域生態系統整體性,堅持重在保護、要在治理,正確處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把修復生態、保護環境、治理污染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提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能力,堅定走綠色、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建設河段堤防安全標準區、生態保護修復示范區、環境污染防治率先區、經濟轉型發展創新區、黃河文化傳承彰顯區。
落實總體布局。優化國土空間布局,以“一河三山”為生態坐標加快構建“一帶三區”總體布局,推動賀蘭山生態區域向南延伸、六盤山生態區域向北拓展、羅山生態區域向四周延展,形成主體功能明顯、發展優勢互補、良性聯動循環的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建設黃河生態經濟帶、北部綠色發展區、中部封育保護區、南部水源涵養區。
堅持率先突破。堅持干在實處、走在前列,以改革為先導、以創新求突破,在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創新上先行一步、取得突破,趟出新路、創造經驗。加快建立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機制,加快構建環境污染系統治理制度,加快探索生態保護修復模式,加快建設特色優勢現代產業體系。
項目·抓手
實施銀昆高速寧夏段項目
實施寧夏至華中特高壓直流輸電及配套新能源項目
實施青銅峽抽水蓄能電站項目
開展銀川城市地下軌道交通項目規劃論證
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
爭取開工建設銀川至太原時速350公里高速鐵路項目
實施銀川河東國際機場改擴建項目
爭取開工建設黃河黑山峽河段開發工程
全面實施黃河寧夏段河道治理項目
實施賀蘭山、六盤山、羅山“三山”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
關鍵詞·任務
強化創新驅動戰略引領
加強科技力量建設,實施產學研融通創新工程,建立東西部協同創新機制,推進建設創新平臺。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發揮企業家重要作用,培育壯大科技型企業。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人才培養機制、人才引進機制、人才使用機制。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加快科研管理改革,推進投入體制創新,營造科技創新氛圍。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推進傳統產業現代化振興,推進新興產業規模化崛起,推進工業園區集群化發展。提質發展高效種養業,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以及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提檔升級現代服務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加快推進數字化發展,實施數字經濟戰略,把數據資源作為重要生產要素,加快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建設數字寧夏。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構建綜合交通體系、現代水網體系、能源支撐體系、構建信息網絡體系。
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
全面融入循環體系,主動融入國內大循環,主動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大力促進消費升級,提升傳統消費,積極開展消費惠民計劃、商業街區改造計劃、消費網絡建設工程、消費融合升級工程;培育新型消費,鼓勵發展網上消費、智能消費、定制消費、體驗消費、共享消費、綠色消費、文創消費;優化消費環境,打造一批放心商圈、放心街區、放心商店,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完善消費追溯體系。不斷拓展投資空間,擴大產業領域投資、基礎設施投資、基本公共服務投資和生態建設投資。
全面深化改革
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支持非公經濟發展。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治理效能,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擴大對外開放
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打開開放通道,構建開放平臺,推進務實合作。積極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全面深化對內開放,大力推進對外開放。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推進村莊規劃建設,實施村莊基礎設施改善工程,推動鄉村人才振興。
優化國土空間布局
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北部地區堅持綠色發展、率先發展。中部地區堅持生態優先、修復固本。南部地區堅持涵水養水、增加綠量。
推進文化事業繁榮發展
著力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打牢共同思想基礎,注重思想道德引領,實施文明創建工程。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守好改善生態環境生命線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實施水源涵養工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持續實施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等重點工程;實施水土保持工程,加強退化草原植被修復和荒漠化草原治理,開展水源地保護專項行動,推廣彭陽小流域綜合治理經驗,持續治理引黃灌區退化土地和鹽堿耕地;實施賀蘭山、六盤山、羅山“三山”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推進賀蘭山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開展六盤山人工促進生態修復,加強羅山天然林保護、荒漠植被自然演替修復和人工灌木林改造提升,推進賀蘭山、六盤山國家公園建設,建設西華山、香山寺國家級草原自然公園。
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寧夏
堅決維護國家政治安全,推進重大風險協同防控,嚴防宗教領域政治風險,阻斷經濟領域風險傳導,全力防控網絡安全風險。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創新加強基層治理,加快推進依法治區,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保障食品和藥品安全,推進應急管理現代化。
凝聚全區各族人民磅礴偉力
加強改善黨的全面領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加強紀律作風建設。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扎實推進人民民主,鞏固民族團結進步局面,凝聚社會各界力量。激發干部群眾奮斗精神,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偉大號召,發揚“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革命精神,激勵全區上下奮戰“十四五”、開啟新征程。
民生·民心
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實施百萬移民致富提升行動,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工作,穩妥解決戶籍、社保、教育、醫療等轉接問題,統籌做好壯大產業經濟、加強技能培訓、配套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整治人居環境和促進社會融入等重點工作,確保移民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支持紅寺堡區創建全國易地搬遷移民脫貧致富示范區。實施民營企業“百企興百村”行動。
——實施城鄉居民收入提升行動,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企業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長效機制,完善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水平決定和動態調整機制。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
——大力實施基礎教育質量提升行動,鞏固提升學前教育普及成果,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動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完善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機制。實施職業教育“雙高”計劃,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建設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加快部區合建寧夏大學和高校“雙一流”建設,建設中國人民大學寧夏國際學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穩妥推進高考綜合改革和教育評價制度改革。因地因情推進“互聯網+教育”示范區建設,促進線上線下教育同質同效。
——大力實施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動,加強醫療衛生體系、隊伍和保障能力建設,全方位全周期維護和保障人民健康。建設自治區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提升市縣級醫院監測救治能力,改善疾控基礎條件。完善醫療救治體系,建設自治區級區域醫療中心,加強三級公立醫院優勢學科建設,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區建設落地落實、發揮作用。加快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立穩定的公共衛生投入保障機制,推進城市社區衛生機構、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加強重大疾病干預,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殘疾康復服務質量。
——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完善和落實援企穩崗、就業援助、公益性崗位安置等政策,扎實做好下崗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統籌幫扶殘疾人、零就業家庭成員等困難人員就業。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健全就業需求調查和失業監測預警機制,注重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落實勞動關系協調機制、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依法保障勞動者待遇和權益。
——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健全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加強生活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救助、專項救助、臨時救助,建立特困人員供養標準與城鄉低保標準同步動態調整機制。筑牢社會關愛服務體系。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問題,落實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記者 周一青 姜 璐)